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主媒体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现场观众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自拍留念。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谢谢你们!”《今日美国》记者洛瑞用刚学会的中文,感谢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采访报道的洛瑞在采访预约、设备调试方面遇到了问题,工作人员及时帮助他顺利解决。冬奥报道结束后,他特意找到工作人员送来小礼物表达谢意。
北京冬奥会的精彩故事激荡人心,吸引全球无数关注的目光。新闻媒体就像一座桥梁、一扇窗口,让世界了解冬奥、感知中国。疫情防控背景下,媒体传播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遵循“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根据新闻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北京冬奥组委打造出一套符合奥运标准的高水平媒体服务保障系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往世界各地,向世界呈现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更快更方便 做到专业保障
主媒体中心是来自全世界记者的“冬奥之家”。从简约办赛的要求出发,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将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合二为一,进一步集约空间,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各路记者创造了更加便利高效的工作环境。1月24日,主媒体中心进入24小时运行状态。截至冬奥会结束,北京冬奥组委共组织新闻发布会15场,媒体吹风会20余场,吸引2000余人次记者参加。
“我们竭尽所能为每一位媒体记者提供帮助,陪伴大家一起采访好、记录好、传播好这场奥运盛会。”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说。从一流的硬件设施、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到便捷的交通服务、周到的食宿安排,北京冬奥会为媒体记者们提供了科学而专业的服务。
想媒体之所想,细致了解采访需求,北京冬奥组委据此组织了14场集体采访,主题涵盖冰墩墩设计理念、北京冬奥村实地采访、国家速滑馆如何打造“最快的冰”等,广受好评。此外还为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专访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技术部部长喻红、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等人创造便利条件,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冬奥报道争分夺秒,媒体服务“快”字当头。奥林匹克信息服务系统将所有信息实时汇总、同步更新。无论身处哪个场馆,都能看到所有新闻发布会的直播。新闻服务台24小时运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组委新闻采访团队共向2万余人次记者提供信息和新闻服务,做到即时回应、全程覆盖。
科技是北京冬奥会的鲜明特色,也为媒体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效果。从主媒体中心到各个竞赛场馆,5G信号全覆盖。坐上媒体记者席,赛场公共信号清晰呈现在桌面高清数码显示屏上,帮助记者捕捉更多赛事细节。先进的数字技术则支持摄影记者即拍即传,让全球同步看到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瞬间。
更细更温暖 体现周到服务
疫情防控是媒体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冬奥组委结合我国抗疫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在运行中不断查漏补缺,以周到暖心的服务织就一张“安全网”。
媒体班车根据赛事需求动态调整,确保记者们不会在室外停留太长时间。场馆防疫服务也在细微处见真章,手部消毒设备随处可见,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摄影记者比较集中的赛事,记者席每隔一个座位事先贴上尼龙绷带,保持有效社交距离,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出色的疫情防控工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所有场馆都定期消毒,工作人员的服务也非常贴心。”土耳其记者阿塔・卡拉库鲁的心声,也是各路媒体记者的普遍感受。
细致的媒体服务体现在各个环节中。在主媒体中心餐厅,“机器人师傅”担纲主角,无论想吃中式煲仔饭、东坡肉还是西式汉堡、意式肉酱面,百余个“大师傅”各有分工,确保供应。
“休息不足”是记者采访大赛的常态,主媒体中心在公共区域放置了20台胶囊休息舱,兼具睡眠、工作、娱乐等功能,科技感十足,颇受欢迎。记者们休息“充电”之余,也将这个休息舱纳入报道线索,展现人性化服务。
北京冬奥组委充分考虑到媒体记者的多样需求。年纪较大的记者不擅长使用网络检索信息,工作人员便主动提供纸质赛事、班车信息。洗手间、服务台等场所都配置了无障碍设施,体现出对残疾人群体的人文关怀。
更美更丰富 展现文化精髓
“真没想到在闭环里还有机会参观长城,太壮观了。”登上居庸关长城,德国记者乌特玛格难掩兴奋。为了丰富媒体报道内容,更好传播北京城市形象,北京冬奥组委会同多部门组织了5次长城观光体验活动,吸引了62家次媒体机构200人次参与。“每次发布报名信息后,名额基本上在半个小时之内就预定满了,很多记者还特意到媒体服务台咨询相关活动。”工作人员说。
北京冬奥会实施闭环管理,如何弥补境外注册媒体无法更多感受主办国和主办城市风采的遗憾?北京冬奥组委花了不少心思,开展了15场线上观光采访活动。借助远程视频采访设备,让记者感受“双奥之城”的文化、科技成就,“走进”故宫看大国工匠如何修缮文物等,以直播方式“沉浸式”展现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风貌以及福建地区的传统文化……
美国记者伊恩・惠特贝瑞几乎“打卡”了所有线上观光活动,“这种线上采访十分有趣,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秀丽山河,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实地看看”。
当冬奥会与中国年相遇,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给全球媒体记者留下温馨难忘的美好回忆。主媒体中心和各个竞赛场馆分新闻中心里,“贺新年”剪纸画装点各处,红彤彤的中国结喜气洋洋。剪纸、书法等特色民俗活动体验区,吸引记者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冰雪竞技舞台,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让世界看到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赵卫东说。
不负期待,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呈现在世界面前。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7日 03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1019.html发布于: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