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余村鸟瞰图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雨后的浙江衢州乌溪江烟雾缭绕,山间农舍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呈现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致。偶尔有细心的游人望见中华秋沙鸭在江中嬉戏觅食。这一被称为“生态试纸”的物种,已连续10年被发现在此地越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浙江重现,用它们的足迹为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投票”。
早在2002年,浙江就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依靠科技创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多年来相继开展“五水共治”“千万工程”等生态治理行动,已于2019年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
根据《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正加快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的范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稳固生态底色
全域守护绿水青山
紫穗槐、木麻黄、珊瑚树……位于舟山机场旁的白山矿区,在复绿施工十余年后,矿山边坡的人工植被已基本实现森林化,与周边原有植被逐渐相融。
地处浙东沿海的舟山市,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凝灰岩以及海砂等资源较为丰富。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当地对各类建筑石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废弃矿山遗留问题随之产生。启动了多轮矿山修复工程后,迄今当地复绿矿山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以上。
通过开展“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浙江各地因地制宜修复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截至2020年8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修复了海岸线176公里、废弃矿山506处。
曾几何时,“群众能否下河游泳”一度成为浙江多地检验治水工作的评判标准。从上世纪积极参与治理太湖工程,到近几年实施“五水共治”“美丽河湖”等建设行动……保护水域生态的重要性对身为江南水乡的浙江来说不言而喻。
以太湖流域(浙江片区)为例,截至2020年,从浙江湖州进入太湖的河流断面水质连续13年保持Ⅲ类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包含山区性河流、平原河网两种典型水系,多种水环境风险并存,以往存在水环境管理手段碎片化等问题。
浙江省生态监测中心原副主任汪小泉介绍,“十二五”期间,其所在的团队基于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治理需要,首次在河网+山区型多水体类型的区域研发了多要素的水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控预警技术,串联了交接断面、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体系,形成了“自动报警+系统预警+风险评估+动态溯源”的业务化运行的系统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厅重点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碳达峰碳中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着力破解污废水高效处理、固废清洁安全处置等生态环境治理的痛点难点。深入实施‘双尖双领’计划,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不断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浙江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频出,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的成果。”浙江省科技厅社发处负责人表示,守护绿水青山,有赖于科学化精细化的监测、处理手段。
从严防治污染
生态与经济并行不悖
在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再生水回用车间,通过监控墙可清楚地看到再生水的各项指标。记者了解到,每天约有10万吨再生水作为生态补水由此排往城市内河。
2019年1月,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促进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减污降碳协同、切实削减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总磷排放,成为行业内亟须突破的难题。
“针对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的碳源不足、系统协同性差等问题,我们团队联合院所、企业研发形成了多级曝气控制脱氮节碳等关键技术。”浙江环科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敏东告诉记者,依托技术研发项目,该团队参与建设的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三期)等三个示范工程,总处理污水规模可达20.5万吨/日。
张敏东表示,经处理后的再生水还可用于城市河道补水、工业生产、景观绿化等,有助于优化城市供水结构以及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兼得。
诚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绍兴市上虞区,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当地针对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化工行业工业产废量大、管理难等问题,打造“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科技管理”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绿色发展“无废工厂”模式。
以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基地)为例,通过母液精制再生、废水和废液循环利用、固废焚烧供热等资源化手段,上虞基地每年减少废水达3.6万吨,减少废酸2.5万吨,处置固废和废液1.6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7亿元。
随着对“两山”理念的深入践行,浙江省生态环保工作由早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向全形态治理、全范围保护和全省域统筹转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步完成污水治理、烟粉尘治理等污染治理减排工程,大力实施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促成一批批“黑金刚”转变为“绿巨人”。
搭建“四梁八柱”
持续增强制度供给
“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安吉,被誉为中国竹乡,87万亩毛竹林是安吉重要的生态屏障与产业资源。然而,由于毛竹价格持续低迷,林农上山砍竹的积极性持续下降,衍生出林地抛荒、竹林退化等问题。
去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十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地方搭建林竹碳汇交易平台,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当月,国内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在安吉落地,旨在以绿色金融改革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通过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将极大激发农户经营竹林的积极性,把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国企、购碳企业、金融机构等紧密串联,推动碳汇收储交易。”安吉县科技局局长朱家胜介绍说。从早期设立生态日到如今的“两山”银行试点,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与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相伴。
开出国内第一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单、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文件、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放眼全域,浙江多年来以制度创新为内在驱动,持续深化土地、水电气、环境资源、金融、技术等要素配置改革,以改革撬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去年,浙江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率先走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步履铿锵。
“聚焦浙江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重大需求和突出问题,需要立足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础和实际需求,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浙江省科技厅社发处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核心作用,高质量支持浙江省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1045.html发布于: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