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博物院“出圈手册” 带来怎样的思考

“脱胎”于唐代彩绘陶俑的唐宫少女穿越千年,在舞台上欢快起舞;埋着微缩版青铜器、元宝、铜佛等仿制文物的考古盲盒供不应求,掀起“考古热”;支付宝“地下室”模拟考古现场,还原洛阳铲等考古器具,人人都能成为数字“考古官”……

一次次的文化创新尝试,一件件爆款产品,使得河南博物院迅速“出圈”,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创IP。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关于博物院文创产品走红的思考以及对文化创新的建议。

深挖文物内涵

将每一件文物的内涵

淋漓尽致地展现

马萧林认为,在进行文化创新时,要时刻把握一个大前提就是“深挖文物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挖掘”,将每一件文物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

公开资料显示,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兴建的河南博物院新馆于1998年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7万余件,时间跨度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反映了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非常希望公众能更多走进河南博物院”,在马萧林看来,从社会层面来讲,博物馆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公众对博物馆充满期待,越是如此,博物馆就更要发挥好自身“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博物馆在日常陈列展览的工作之外,以文物保护为基础,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让其价值得到更全面的展示,为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相融相通打下良好基础。

马萧林了解到,现在不少博物馆的文创工作是被动的,把场馆的部分空间承包或租给某个企业,完全由企业来开发产品和营销管理,他认为这样的运营方式可能会弱化博物馆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河南博物院始终都是我们自己在管理,包括在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时候,也是以我们为主”。

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以我为主”指的就是在产品设计理念和具体实施层面,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都会积极参与,与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充分挖掘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而且针对最终成品,质量过关我们才会同意销售,售后的信息反馈我们也能及时掌握,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

“其实‘走红’从央视节目《国家宝藏》播出就有了苗头”,马萧林回忆,节目中展出了来自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妇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1292.html发布于:2022-03-07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