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州城市风光。 影像中国
一
仍是混凝土。仍是砌一堵墙。几个年轻人已不知道在这栋32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子。他们夙兴夜寐,披星戴月。混凝土,已然成了他们的“爱”。
说到混凝土,我们每天面对的一面又一面墙,里面便“装着”混凝土。混凝土早已和现代人的生活不可分割。
但是,一般人似乎对混凝土并不“感冒”,尤其是年轻人。在成为静态之前它是灰色的流体,粘在衣服上不好洗,味道也不好闻。工作服、安全帽和它是“标配”,写字楼、电脑与它“绝缘”。它属于施工现场,那里工程车来往穿梭,脚手架高耸入云,到处是坑坑洼洼,泥水遍地。
可这几个年轻人却喜欢。
此刻,他们正在集训。陈君辉是指导者,林怡峰、谢健强是训练者。训练地点位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现代建筑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这里有3层楼,上上下下328个施工节点,与实际工地一模一样。若想知道“房子是怎么盖成的”,这里就有答案。
我去的时候是去年8月,岭南正是燠热之时,动一动便是一身汗。几个年轻人穿的工作服,前胸与后背已被汗水洇得变了色儿。他们正对照图纸,量、锯、夹、装……由于专注,对我的到来浑然不觉。
旁边,是他们训练的成果。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端详和触摸尚未成型的混凝土建筑:主体是墙,又像一个缩小版的门楼,有檐,檐上有木纹;有拱梁,曲线流畅;有柱,柱间“挖”槽,横贯上下。
我戴着安全帽,弯腰进去,又弯腰出来;绕了一圈,又绕了一圈。我在想:这样一个“建筑”,一般工匠应该都能做。只是,若要在几天之内完成呢?再将时间压缩,以小时计呢?并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评委掐着表,而且在异域他乡。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是怎样顶住各种压力完成的?
二
陈君辉成功地完成过。那时他还是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学生。他和同学李俊鸿一起在4天累计22小时的比赛中,用商品混凝土砌筑出高标准、高精度、高颜值的建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商品混凝土建筑的水平。
让我们重温那一次比赛场景――
现场,电子扫描仪、切割机、电钻、高频振捣棒等158种工具、配件和19吨商品混凝土为他们而备,22块木模板、40根木材以及部分轻型钢框模板供他们使用。他们要在72.25平方米的场地上砌两面墙,墙高2.4米,厚0.25米,宽则不规则,允许误差为1毫米。大概相当于建一间“精致”的房子,门、窗位置预留。
比赛开始一小时后,意外发生:陈君辉在锯木材时,食指不小心被锯齿划破,顿时鲜血渗出。他有点慌,马上举手示意。在赛场医疗点,伤口经包扎止血。陈君辉活动了一下手指,不影响继续比赛。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比赛。他和搭档李俊鸿要争分夺秒夺回因此而损失的35分钟。
读图、放线、切割、钻孔、安装,各工序有条不紊进行。浇筑时,约10吨商品混凝土要在20分钟内分4次完成。不可快也不能慢。注入后会不断产生气泡,要经过多次高频振捣让气泡“吐”出。接下来去除模具。趁着混凝土还“软”,细细抹平,让表面不留痕迹……
倒计时开始……时间到。两人的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
这是2019年8月,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现场。
比赛结果揭晓。中国选手陈君辉、李俊鸿夺得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在颁奖典礼上,两人挥舞着手臂,泪水不可抑制地流淌。他们知道,那一刻,他们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技术工人获得了无比的荣耀。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全球工匠最高水平的竞技平台。陈君辉、李俊鸿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世赛”的舞台。
陈君辉生于1998年,成长于广东韶关南雄一个镇上。曾经,面对高考的失利,他也垂头丧气过,但心底并未放弃自己。陈君辉从小就喜欢建筑。在互联网里遨游,让他寻觅到建筑之力、建筑之美、建筑之奇。初中时他去过深圳,看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很好奇:楼为什么能建那么高?
2016年9月,陈君辉被广州城建技工学校录取,就读建筑施工专业。到广州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市区。仰望着高高矗立的广州塔,他再次好奇:这塔为什么能屹立不倒?
在校期间的学习,使他眼界渐开。他知道了那些桥梁为什么能承载疾驰的车辆,那些现代建筑由谁设计、由谁施工,那些亭台楼阁何以历经风雨依然完好……
无独有偶。李俊鸿少年时代的故事与陈君辉如出一辙。他们从不同地方汇合到这片校园里。在这里,他们听到了内心深处与建筑所产生的共鸣,他们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多项专业技能比赛……
可是要想进入“世赛”,必须一路过关斩将。陈君辉和李俊鸿成功了。在最后一个月的冲刺训练阶段,他们又进行了5轮模拟“世赛”训练。在38摄氏度高温下,他们搬运了近20吨模板和工具材料。然而对他们来说,吃苦流汗不算什么,因为他们内心始终牢记,能够代表祖国出战“世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是对学校和老师最好的回报,更是为国争光。
而两人的师弟林怡峰、谢健强则留有遗憾。拿到广东选拔赛第二名的他们,未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但他们立下了更远大的目标――“必须走到最后”。
三
我还在墙前流连。这面墙,林怡峰和谢健强于17个小时内一次成型。陈君辉要求很严格,不允许“雕刻”;凹凸之处,不能补,不能磨。
“是怎么做到的?”我问。他们笑而不语。年轻的他们,似乎还有些羞涩。
林怡峰告诉我一个“秘密”,首先在“型”。一次成型,必要先制模具。要制模具,必要先懂图纸。图纸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看图者要心中有“沟壑”。浇筑也非常关键。之后,是高频振捣。
究竟何为高频振捣?林怡峰取过高频振捣棒,形似粗大的铁棒,通上电,一按开关,仿佛有千军万马蹄声急促。林怡峰握得极稳,手臂如箍了一层铁皮,额头的汗珠随之大颗滑落。这让我想到,“世赛”时,陈君辉或李俊鸿以双手稳稳握住高频振捣棒的情形。
如今,依靠新型模板加固体系,一次性完成墙、柱、梁、顶板等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已成一种潮流。可见,比赛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
训练,是为了再次出征――202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是两个年轻人奋斗的目标。
混凝土建筑项目体量很大,训练过程异常艰苦。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个工序,用到的工具近200种,作品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为了避免失误,在训练中他们必须不断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和创新精神。“瓶颈其实也是一种刺激,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很有成就感。”林怡峰说。
事实上,林怡峰和谢健强的实力早已不容小觑。在2020年12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林怡峰和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谢健强“搭档”,荣获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
过程殊为不易。他们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5个模块的比赛。目标还是砌一堵墙,时间为16个小时。比赛要求零误差,差1毫米就要扣分。最后,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高度的默契和稳定的心态,出色地完成比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这些年轻人所在的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广州城建技工学校同在一个校园,都属广东城建职业教育集团。这些年轻人在读技校的同时,通过学习都拿到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成人大专文凭。林怡峰从广州城建技工学校毕业后“破格”入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拿到“国赛”金牌后又被“破格”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此时他才21岁;陈君辉留在广州城建技工学校任职,也享受副教授待遇;李俊鸿考入一所本科院校继续读书;谢健强参加“国赛”时还是学生,去年毕业后入职母校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20岁出头的“工匠副教授”,不多;技校毕业留校任教,不多。一次次“破格”,也成为这些年轻人不断实现弯道超车的动力。去年7月,他们四人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你们?”还是在那面墙前,我问几位年轻人。
“工匠精神!”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说,一身水,一身泥,但精益求精,坚持到最后,就是好工匠。
这些年轻人,正在工匠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着……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9日08 版)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1693.html发布于:20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