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付乐 北京报道
银行消费贷利率“价格战”或将出现转折。近期,多家银行接到通知,要求4月起上调消费贷产品利率水平至不低于3%。
对此,记者以消费者身份采访了多家银行。某国有大行信贷经理表示,内部已接到通知,4月1日之后就没有3%的利率了,但个人借款利率具体多少还是要看征信,后续定价情况目前还不清楚。不过,也有某股份行信贷经理称,尚未接到通知,2.58%利率优惠活动截至3月31日。
4月1日,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停发3%以下利率消费贷不仅是对窗口指导的响应,也是为保持合理净息差预留空间,同时避免被“套利者”盯上,规避“组团套利”的风险。
有银行4月上调利率
3月31日,记者致电多家银行了解上述事件,某银行客服称,2025年4月1日起,“光某贷”最低利率进行调整,一年期和两年期,最低年化利率3.1%,三年期最低年化利率是3.4%,这个通知是3月31日接到的。3月31日上述产品年化利率为2.9%至18%。
某城商行客服称,晚上在网上看到了这一消息,但目前没有收到相关通知,但是用户账户内3%以下的消费贷利率优惠券是否还能使用,要看该券具体情况。
记者浏览该行App发现,其最新活动显示,2025年3月1日至4月30日活动期间,客户成功邀请两位好友申请“某来花”并审批通过,即可获得一张3%利率券,被邀请人申请额度通过后可获得一张3%利率券。
就在前几周,该行有活动显示,消费贷利率优惠券每周三10点开启秒杀活动,其中包括2.8%固定利率优惠券。
另有某银行客服表示,尚未接到相关通知。部分线下的消费贷款具体要咨询线下网点贷款经理,因为产品利率在线上没有明确登记,而是因客而定。产品“某易贷”目前文件报备一直是3.4%的利率。
有网友表示,近日工商银行客户经理致电称,4月1日后,消费贷贷款利率要从2.55%涨到3%。
还有多名网友晒出消费贷截图并表示,“银行说给我2.4%的利率,犹豫要不要,可能过两天就没了。”“这就和股票买涨不买跌一个道理,本来还在观望,听说要涨价都去买了。”“纠结啊,错过这波低利率感觉吃亏了。”“趁着低利率把钱贷了出来。”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对本报记者表示,此举或是为保证银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的利润率,防止内卷式竞争。
苏筱芮表示,监管此次对消费贷利率价格的直接约束,表明银行机构消费贷竞争需以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常态化利率价格战、一味卷到利率“地板价”不可取。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认为,主要还是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通过限制过低利率,缓解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同时避免资金违规流入投机领域,防止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当然也有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和借贷的意图。
防范套利
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掀起“价格战”,个人消费贷利率纷纷进入“2”字头。进入3月,记者查询到北京某银行消费贷额度达60万元,年化利率(单利)最低可至2.68%;江苏某银行推出的卡某贷,最高100万元额度,年利率(单利)低至2.8%;另有某股份行额度达100万元,利率2.88%起等等。
近期也有多家银行将贷款额度提到最高50万元,还款期限最长至7年。记者前往某城商行营业部了解到,消费贷产品的还款期限可至7年,等额本息,线上最高提额至30万元,利率低至2.58%。
低利率消费贷主要为吸引优质客群,如高信用评分、低风险群体,但过度竞争会导致银行资金成本难以覆盖。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下降至1.52%,为年内低点。
净息差综合反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果净息差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减弱。较低的利率水平,短期内刺激了消费,长期来看侵蚀了银行的利润空间,给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在2024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新发生不良贷款方面,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介绍,零售信贷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
工商银行召开2024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在做好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努力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实施全口径负债成本管理,杜绝内卷式竞争。
此外,过低的消费贷利率容易出现非真实消费需求,此前曾出现消费贷置换房贷的套利现象,以及部分借款人将消费贷资金用于购买国债、炒股。
“金融机构确实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建议机构基于当前的监管风向,认真评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苏筱芮表示,基于对优质客户的获客需求,此前部分金融机构对新客除了提供低息产品以外,还会从“免息”层面切入,打出新客1个月免息,甚至新客半年免息等宣传口号以揽客,此类免息的优惠程度甚至大于低息产品。后续除了消费贷利率本身之外,“免息”这一营销宣传是否应当纳入指导范畴同样值得业内进一步探讨。
“银行在消费贷领域过低的利率,主要是因为银行间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为了争夺客户所致。”盘和林表示,现阶段银行缺乏多元化业务,尤其是创新业务,银行要走出差异化道路,就要积极挖掘新的信贷需求场景,要和消费去结合,和线上平台去结合,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新的增量,不要在消费贷一条路上扎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25670.html发布于: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