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桑耶寺外景。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流,贯穿雪域高原历史发展始终。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历史;透过古老的壁画,人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在这片苍茫的高原上,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从古至今不曾中断。
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交流史
2017年,在阿里地区札达县发现的桑达隆果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遗存。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年代为公元前366年至公元668年,跨越1000年。
桑达隆果墓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考古发掘遗物中,有7份(6件)金、银面饰,形制与印度西北部马拉里墓地、尼泊尔北部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银面饰形制相同或相近,出土的木俑为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上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首次向世人揭示了西藏史前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其相邻地区的联系,并实证了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早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6年正式发掘的藏北尼阿底遗址,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年代最早、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高原出现古人类的时间再一次被考古发现往前推进了数万年。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说:“如同大海是由无数个支流汇聚而成,截至目前的考古出土遗存可以证明,雪域高原从古至今都不是‘孤岛’,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文化高地,跨区域、跨边界、跨文化的观念、传统、文明在此汇聚,共同铸就了雪域高原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
重现壁画上的交往史
位于雅江北岸的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耶”为出乎想象之意。
“桑耶寺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大殿共三层,底层采用藏式石料建筑结构和风格,中层采用汉式砖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层采用印式木质建筑结构和风格,各层壁画与塑像也都按照三种风格绘塑。”桑耶寺64岁的老僧人巴桑说。
走近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的廊壁,一幅长达92米的“西藏史画”壁画,虽历经风雨已若隐若现,但依然能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历史。
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幅幅壁画中,是藏族传统文化特有的形态。古人借此记录历史,期冀恒久传世。
从藏族起源说到松赞干布统一高原、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按时间顺序、以连环图形绘制的壁画,可谓是一半泥土、一半匠心,装点了佛堂,铭刻了历史。建筑和壁画,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也是古人的思想。
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交融史
来自河北唐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90后”“藏漂”李斯楚开设的唐卡店位于八廓街上。李斯楚按照西藏寺院壁画原型,将其局部绘制在特制的“墙壁”上,创作成为“可移动的寺院壁画”。店里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距离唐卡店近百米的地方,“90后”藏族姑娘妮珍的藏式潮服店门庭若市。
传说中身高达7英尺,浑身长毛,直立行走的喜马拉雅“雪人”,在妮珍的实体店里变成了一个身着藏装、戴着墨镜的模特,也成为她的品牌标识,以及潮服的重要元素之一。短短几年间,妮珍推出的“神兽”“城市牧人”“林卡”等系列服饰,因传统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时尚结合、传统藏文化意境与元素的大胆展示,为她引来众多年轻“铁粉”。
如今,漫步古城拉萨,在布达拉宫古老的石阶之上,在大昭寺唐蕃会盟的石碑前,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信仰与世俗和谐相融。人们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奔波的景象,已成古城最美的人文风景。
(据新华社拉萨4月5日电 记者沈虹冰、边巴次仁、春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2909.html发布于: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