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后,这些技能人才挑大梁

  近几个月来,各地技能人才积极备战今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图为在湖南省衡阳技师学院光电技术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参赛选手进行操作比赛,以选拔出该项目的5名中国队集训选手。  曹正平摄(人民视觉)

夺冠后,这些技能人才挑大梁

  各类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图为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期间,在位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比赛现场,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项目的参赛选手们正激烈比拼。  赵启瑞摄(人民视觉)

  再有不到200天,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作“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于2010年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已连续参加5届世赛,累计获得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参赛项目和参赛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中国上海将首次举办世界技能大赛。

  世界技能大赛给获奖选手带来了什么?他们对于学技术、钻研技能有哪些看法?对于即将举行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他们有哪些期待?

  

  冠军转型当教师

  ――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做好技能传承

  在历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金牌的选手中,宋彪有些“不一样”。2017年,年仅19岁的他夺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冠军,且被授予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该奖在全球享盛名已久,被称为“技能界诺贝尔”,设立20多年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大奖。

  要想在世赛上获得这一奖项,到底有多难?宋彪告诉记者,回头看,当时的困难确实不少:赛前因紧张导致肠胃痉挛去了一趟医院、比赛时环境陌生、语言交流不畅、比赛最后一天因裁判失误导致比赛结束时间比其他选手晚了半个小时……但宋彪最终凭借娴熟的技术和平时刻苦训练的积累,圆满完成比赛任务,夺得了金牌。

  “领完金牌后,我以为颁奖仪式就结束了,在观众席忙着跟家人朋友分享这一好消息,连主席台叫到我的名字都没听见。”宋彪说,“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有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这个奖是颁给全场综合得分最高的选手的,而我们团队在参赛前连拿金牌都不敢想,更别说这个大奖了,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获奖后,宋彪于2019年8月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毕业,选择留校成为智能装备学院的一名教师。宋彪说:“我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我很热爱这份职业,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能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倾囊相授,让我的学生们在各个行业有所收获,成为智能装备领域的能工巧匠,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近日推出的《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以下简称《调查研究》)显示,世赛选手获奖后留校或在工作单位任教的比例占73%,表明这些相对稀缺的高技能人才得到所在地的高度重视,他们留校任教对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与宋彪相似,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赛后也选择留校任教。如今,杨金龙是杭州技师学院优秀教师之一,也是浙江省首名特级技师,先后荣获“全国汽修工楷模”“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奖”“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作为汽车喷漆领域的世界顶级高手,很多公司高薪挖他“跳槽”,但杨金龙不为所动,坚守教学第一线。“我们这个行业,一部分院校和一些高端企业技能水平非常不错,但是普通院校以及中低档企业在这方面还很薄弱。”杨金龙说,“我希望培养更多人才,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工艺标准等,促进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这次我成了教练”

  ――期待选手们在第46届世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拿金牌,哪些因素最重要?

  “在比赛中,技术水平无疑很重要,但是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也同样重要。”胡萍回忆,当年作为选手训练的时候,教练们会对她进行“挖坑式”训练,比如调换一些不好用的机器设备,或者给她不那么称心的材料等,但同样要求她高质量完成。“刚开始参加国内选拔赛的时候,我对于一些媒体镜头的拍摄比较反感。发现这一点,教练会专门安排摄影师对我进行近距离拍摄,慢慢地我也就习惯了,比赛时更能做到专心致志,不被外界干扰。”胡萍说。

  通过一次次苦练和心理素质等培养,胡萍最终夺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冠军。“世赛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提升技能的专业比赛,在参与世赛的过程中,我的综合素质也提升了。”胡萍说,“参赛前,我还只是一个懵懂茫然的普通学生,现在我已逐渐成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调查研究显示,由于绝大多数世赛选手从事与参赛项目相关职业的工作,且在参赛中进一步提高了实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动性和责任心等素质,为其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胡萍参赛时18岁,还是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系学生,而现在,她已经成为中国队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的教练。“眼下最主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自己参与世赛的经历和学到的技术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选手。”胡萍认为,自己由选手成为教练,身份的转变意义重大,不仅意味着世赛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技能的传承。“看着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奔赴赛场,感觉自己和他们一样,永远年轻、永远奋斗。期待我的选手们在这届比赛能够取得佳绩。”

  记者了解到,过去5届世赛的获奖选手中,有不少人成为今年世赛的教练。上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获得者赵脯菠在去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我现在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的助理教练,希望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技能梦想。”

  有关专家指出,世赛选手按照世赛标准要求在职业情境下完成综合性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尤其是其参与世赛经历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而所获得的能力素养提升,对于指导青年技能人才参赛、提高其竞技水平,有效性更高,也发挥了技能引领示范作用。

  岗位上发光发热

  ――“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这是我工作的意义”

  不同于大部分参赛选手留校任教或成为教练,“95后”小伙邹彬在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后,一直工作在一线,成为行业顶尖的技能人才。如今,他已经从当年的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

  “世赛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邹彬说,“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可以凭借这门手艺参加世界性的比赛,能够走出国门、为国争光。”

  “我们家算是砌筑世家,我父亲、叔叔、舅舅都在中建五局的工程项目上从事相关工作。”邹彬告诉记者,父辈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或培训,自己参赛也是因为被单位选中推荐而偶然获得的契机。

  “偶然”背后是邹彬多年艰苦努力“砌成”的必然。让教练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参赛时,邹彬把墙面当作艺术品来创作,沉下心来精雕细琢。一项计分点多达七八十项的砌筑任务,邹彬拿到90分还不满足,硬要重新来过,拿到95分才罢休。“这个分数,连拥有超强大脑的工业机器人也拿不到。可以说,他已经具备了用砖头‘绣花’的能力。”教练说。

  调查研究表明,世赛效应提高了选手社会地位,国家表彰提高了选手经济待遇等,世赛助力参赛选手获得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具体来看,参加过世赛并获奖的选手之后取得技能等级晋升的占29.8%,推荐就业占20.1%,推优评先占17.4%,职称晋升占10.6%。

  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5000万人,但人力资源市场上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而举办各类技能比赛,正是鼓励青年人学技术的重要方式。特别是中国连续在世赛上取得好成绩,更是增强了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

  邹彬表示,未来将紧跟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做好质量管控监督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我觉得,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邹彬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2924.html发布于:2022-04-08